5G+北斗赋能!
探访国内首家3A级工业景区煤炭港口

2024.05.15 , 浏览次数: 326

煤炭,仍然是目前不可替代的重要能源,煤炭也并非绿色发展的障碍,清洁化利用煤炭是完全可以实现的。5月11日,环球网记者到访了位于河北省黄骅市的国家能源集团黄骅港,感受到了这座现代化煤炭港的干净与智能。

繁忙又清洁的3A级工业景区

黄骅港是一座繁忙的煤炭港。它肩负着能源保供的重要使命,是国家能源集团煤电路港航一体化、产运销一条龙运营的核心枢纽港,是我国最大的煤炭下水港,是陕西、内蒙古煤炭外运陆运距离最短的港口,是国家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第二大通道的主要下水港。黄骅港最大煤炭堆存能力约460万吨,连续4年煤炭下水量超2亿吨。

但是黄骅港的生态环境却非常好,就像一座公园一样,土地遍布花草,水中有鱼,天上有鸟。据介绍,黄骅港是国内首个获评AAA级工业旅游景区的煤炭港口,还先后获得“亚太绿色港口”“中华环境优秀奖”等多项荣誉。

干净的背后是一系列的努力,记者走访这座港口发现,在存放煤炭的堆场、卸载火车车皮的翻车机等设施,都有智能化的喷水系统来抑制扬尘。各处的传送皮带上也都有物理的遮盖。黄骅港还建有世界上最大的储煤筒仓群,48座总储煤量达144万吨,相当于将煤装进“口袋”来避免煤尘污染……工作人员介绍,通过粉尘全过程综合治理技术,港区堆场作业现场及装卸流程产尘点的粉尘浓度降低98%以上,实现煤粉尘超低排放。

黄骅港还是一座“海绵港口”,有“两湖三湿地”生态水系,形成一套汲水、储水、用水良性循环体系。配合水净化设施,可回收利用含煤污水、雨水、来港船舶的压舱水这三种淡水资源,既彻底解决煤污水外溢、排海问题,又节约大量淡水资源和用水成本,现在基本可达到生产用水自给自足。

黄骅港还建有粉尘处理车间,将清扫车清扫的煤尘、清洗的煤水回收做成煤饼,据介绍,用上该技术后一年能回收约3万吨煤,用这些煤发的电能够让5万个家庭使用约一年。

5G+北斗赋能的智慧港口

黄骅港不仅很干净,而且很智能。由堆场定位、单机防碰撞、自动化堆取等为一体的散货堆场自动化运行解决方案,融入了AI、5G通讯、北斗定位等先进技术,已实现煤港翻、堆、取、装全流程自动作业。港区里很少见到工人,操作手都在集控室里监控这些设备作业,一名“女司机”就能控制两条流程共4台设备。

据介绍,其间,国能黄骅港还建立了3个北斗系统主基站、57套北斗导航移动站,涵盖公司40台单机设备、17套船舶位姿测量设备,为各自动化的单机提供了实时差分定位数据,精度达到1厘米以内,有效保障设备自动化作业的控制精准度和安全性。

截至目前,黄骅港务累计获得授权专利542件,其中发明专利145件,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省部级及行业科技奖励52项,两项科技成果入选交通运输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库,5G智慧港口创新应用项目入选国家能源领域5G应用典型案例,自动装船入选交通运输部首批智能交通先导应用试点项目,成为全国18个入选项目之一。

高科技不仅为黄骅港“降本增效”,也让这里的生态环境更好。黄骅港自主研发生态环境智能管控平台,建立了基于煤炭含水率及起尘预测的精准洒水模型、港区用水量预测模型、监测和预警港区“两湖三湿地”水位的系统,进一步抑制了扬尘、防范了洪涝,还让港内生产用水总量同比缩减14.6%,堆存用水减少20.5%,翻车机用水降低10.6%。

当然,这还不是黄骅港的终点。据介绍,接下来,黄骅港还将进一步扩大港口能力,推进煤五期工程建设和建设8万吨级原油码头等工程。同时,进一步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加快数字化转型的应用落地,推进零碳港口和数字港口、智慧港口建设,全力打造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大港。

(来源:环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