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追星人”曹静:畅谈气象卫星的奥秘

2018.12.12 , 浏览次数: 2176

       12月10日,广州气象卫星地面站高级工程师曹静以30年风云气象卫星“追星人”的身份做客珠江科学大讲堂第57期,借助气象卫星这双“天眼”,带领听众探索气象卫星研制与发射的成果历程。

 

       极轨卫星与静止卫星:一个像男孩一个像女孩
       什么是“风云气象卫星”?曹静首先介绍道,风云气象卫星就是在太空上能够观测地球和大气的一种人造卫星。因为它搭载了一些仪器使它能够观测地球和大气,这些仪器能够接收所有物体当中的电磁波辐射,收到以后再把它转化为一种电信号传到地面站,传到地面站以后我们就开始处理这些信息,它最后的表现形式就是我们日常看到的云图和数据。
       据了解,为了得到更广阔天地的气象数据,人类经过了很多的摸索,1960年4月1日,人类终于有了第一颗气象卫星,由美国研制发射,名字叫TIROS-1,开辟了人类观测地球和大气的新纪元。
       目前,我国总共发射了17颗风云气象卫星,其中有8颗是极轨卫星。极轨卫星就是绕着两极转动的卫星,“我们可以把极轨卫星想象成调皮的男孩子”曹静形容地比喻道。而静止卫星更像安静的女孩子,是跟地球同步转动的卫星。极轨卫星派、静止卫星派有着不同的任务,极轨卫星102分钟才回来一次,所以它对某一个地方的监测不是连续的监测。而静止卫星比较安宁,它就看这一块,但是它的视野很广,能够看地球表面1/3的面积。
       因为一颗卫星能看地球面积的1/3,在轨道上放3个卫星,整个地球就能看到了。为什么静止卫星能看那么多,还需要发射发极轨卫星呢?曹静介绍说,它们二者有一个互补关系,极轨卫星比较低,在800多公里的轨道;而静止卫星离得比较远,记录下来的东西比较宏观。
       据了解,我国1988年发射了第一课风云气象卫星,其实,早在1969年就决定研制,整整孕育了19年半的时间;从极轨第一代到第二代卫星,中间历经20年;静止卫星因为轨道比较高,发射难度很大,技术要求也高;从第二代到第三代也是整整20年的时间。
       “我当了30年的“追星人”,现在给大家展示一张图,它很像一条龙,这就是第一颗业务卫星拍下来的第一张图”,曹静现场分享道。
       “业务静止卫星非常争气,C星、D星组合发射以后运转得非常好,E星还会搬家,我们在卫星上也要控制卫星不要漂移,C、D星在控这些卫星,要一直否它到离开我们的监视范围,到它的燃料耗尽为止。到了F星更就不得了了,原来我们是半小时观测一次,它可以达到6分钟观测一次”,曹静继续介绍业务卫星的厉害之处。到现在,气象卫星风云四号,装备着目前世界上最领先的仪器,其闪电监测仪,每一秒种拍闪电500次。

 

       如何把卫星送上天?离不开“四位亲戚”
       “光有卫星,没人把卫星送上天也不行”,曹静认为,卫星发射基地、火箭、运控部门、地面站这“四位亲戚”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而卫星怎么飞出地球的?它有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第三宇宙速度等,当达到第二宇宙速度的时候就会脱离地球引力,达到第三宇宙速度的时候就会脱离太阳的引力。
       卫星发射的时候要穿过对流层,如果它在穿行的时候有强大的天气系统,很可能将会导致失败;穿过对流层以后,到了中高层大气之后还有风切变,它有可能会把航天器撕裂;之后到了电离层,那里有很多高能粒子,如果卫星防辐射做得不好,高能粒子把卫星打破了;最后,到了八百多公里的轨道,就是极轨卫星运行的轨道,其间很多太空垃圾,在那里很可能会被撞到……所以,各个阶段,都要做好相关预报工作。卫星上天以后,有的会跟卫星撞,有的会跟碎片撞,目前有很多手段来规避这样的事件发生。
       那么,卫星发射的时候怎么找窗口期? 曹静回答道,发射卫星,比如,看当地的天气气候,看哪个时间点适合发射。实际上每个基地都有气象保障部门,它都会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来决定发射。

 

       设想未来的气象卫星运用:数据共享贡献大
       气象卫星能干什么呢?首先是用于天气预报,比如,在台风预测上,通过台风眼来了解台风大小;到现在,是给地球做“CT扫描”,地球每一层的状况都能被清晰地看到;气象卫星还能告诉我们哪里最热。
       目前,我国建有风云卫星数据中心,这是国内最大的遥感卫星数据共享中心。“我曾经看过美国人对航天领域做的太空+人工智能,我想我们气象卫星中心应该做一个气候和大气查询的接口,这对专业部门来说已经有了,但是我们普通人能否通过查询和理解这门科学进而热爱这门科学呢,那么要做的工作就需要不同浏览器兼容、不同平台获取数据便利、不同格式统一、图像完全抽象化,历史巨型数据库实时更新,然后我们再通过巨型计算机得到结果。”曹静谈道。

       (来源:南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