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局局长刘雅鸣:气象服务保障“一带一路”建设初见成效

2018.08.21 , 浏览次数: 1983

       近日,记者从中国气象局获悉,近年来中国气象局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断完善气象合作机制,开展多层次、多领域交流合作,积极通过“气象桥梁”为“一带一路”建设贡献力量。中国气象局局长刘雅鸣表示,气象服务保障“一带一路”建设初见成效。
       “一带一路”区域气象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在科技合作方面,2015年以来,我国与中亚国家气象部门代表共同签署了《中亚气象防灾减灾及应对气候变化乌鲁木齐倡议》,牵头成立了中亚大气科学研究中心,连续三年举办三届中亚气象科技国际研讨会。在人才培训交流方面,中国气象局通过世界气象组织区域培训中心,持续开设气象预报、卫星应用等国际培训课程。2017年,我国共举办了19个国际培训班,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内的385位国际学员参加了培训。在气象预报技术支持方面,我国自主研发的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卫星广播系统、全球数值预报系统目前已经在“一带一路”沿线多个国家和地区落户或推广应用。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是近年来气象服务保障“一带一路”建设的生动体现。目前,风云气象卫星已被世界气象组织纳入全球业务应用气象卫星序列,成为全球综合地球观测系统的重要成员,同时也是国际灾害宪章机制的值班卫星,正在为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2500多家用户提供卫星资料和产品。此外,我国已经建立了风云气象卫星国际用户防灾减灾应急保障机制,将根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防灾减灾需求为其启动应急加密观测。风云气象卫星可以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形成有效覆盖,能提供良好的观测视角和定制化的高频次区域观测,提高台风、暴雨、沙尘暴等灾害监测预报,将为各国气象防灾减灾救灾、生态保障作出重要贡献。
       “一带一路”区域气象合作有力促进了双向提升。为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我国将沿线区域大气科学研究作为重中之重,有力提高了我国气象科研水平。近年来,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科研人员瞄准中亚大气科学研究的需求,重点开展了树木年轮气候重建、大气环境污染防治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创新研究,取得重要成果。同时,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也使我国能更好地履行世界气象中心成员国职责,从而为全球和区域提供更高质量的气象服务。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