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载岁月打磨,北斗升空之道:让我们自己成为巨人!

2021.07.19 , 浏览次数: 1566

北斗星,自古为人们定方向、辨四季、定时辰。我国以“北斗”命名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实现了中国科技与浩瀚宇宙的时空接力。

从1994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启动建设,到2020年北斗三号系统正式开通,历时26载,我国终于自主建成迄今为止国内规模最大、覆盖最广、服务性最高的巨型复杂航天系统,更为世界贡献出了全球卫星导航的“中国方案”。

二十六载锻造,玉汝于成。这背后,离不开30余万科研工作者的上下求索,也正是他们用坚韧的意志,培育出了“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的新时代北斗精神。

 

从灯塔计划到北斗升空:二十六年锻造,北斗玉汝于成

2020年6月23日9时43分,四川大凉山的腹地,大地开始颤动,长征运载火箭托举着北斗系统第55颗导航卫星奔向太空。至此,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全面完成。

同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仪式上宣布:“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这一刻,标志着我国真正建成了独立自主、开放兼容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这一刻,更意味着中国人自己制造的北斗卫星从此走向了服务全球、造福人类的时代舞台。

当天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贺电指出,要大力弘扬“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的新时代北斗精神。

但研制北斗的这条道路,却历经了千难万险。1970年11月,在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后的6个月,中国第一份研制导航卫星的论证报告完成。随之而来的是航天领域先驱们提出的“灯塔计划”。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但彼时我国卫星导航系统已然研制出了样星,为后来的导航系统生成奠定了扎实基础。

不过最终,“灯塔计划”因技术方向转型、财力有限等原因被迫终止。可是,老一辈科研工作者却从未停下探索导航系统的步伐。1983年,以陈芳允院士为代表的专家学者创新提出了利用2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来测定地面和空中目标的设想,通过大量理论和技术上的研究工作,双星定位系统的概念逐步明晰。

十年转瞬即逝。来到1993年初,我国卫星设计总体方案终于敲定,千呼万唤的北斗卫星在这一年初步确定了卫星技术状态和总体指标。次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终于在神州大地正式启动建设。

20年岁月如梭,到2000年10月,我国第一颗北斗一号试验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到2003年,北斗一号导航系统终于建成。这一跨越,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具有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天为棋盘星作子,北斗光华耀太空。在发展和运行北斗系统的道路上,中国科研团队的“工匠”们用几十年如一日的推演与计算,践行着“自主创新”四个字。最终,我们攻克了星间链路、高精度原子钟等160多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了500余种器部件国产化研制,实现北斗三号卫星核心器部件国产化率100%。

“调动千军万马,经历千难万险,付出千辛万苦,要走进千家万户,将造福千秋万代”。从1994年到2020年,历时26载春秋,44次发射,中国先后将4颗北斗试验卫星,55颗北斗二号、三号组网卫星送入太空,完成全球组网,为世界贡献全球卫星导航的“中国方案”。

 

建造北斗系统:为人类缔造科技福音

深邃夜空,斗转星移。在距离地球表面20000-40000公里的地方,北斗导航卫星正全天候、全天时地精准运行着。也正是基于这无数环绕地球的北斗导航星座,才让我们如今习以为常的便捷生活得以保障和延续。

人类生活的点滴,离不开北斗的远程服务。清晨,当你从闹铃声中醒来,北斗导航卫星的授时功能已为你校准好一天的精确时间;驾车行驶在上班路上,依靠卫星导航系统,你能在几秒钟内找到最畅通的路线......大到我国水源的运输、国家电网的能量涌动、小到用手机查阅一份网购包裹的送货情况,这些为快节奏生活松绑、为国力竞争保驾护航的成果,无一不得益于我们头顶上的一颗颗北斗卫星。

技术已飞入寻常百姓家。北斗三号卫星系统总设计师林宝军曾解释,在中国入网的智能手机里,有70%以上的手机已经能够使用北斗服务。换言之,此刻打开自己的智能手机,点开导航系统,北斗系统已经在为您服务。

而根据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2020年5月18日发布的《2021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其中指出,2020年,北斗系统已全面服务于交通运输、公共安全、救灾减灾、农林牧渔、城市治理等行业领域,融入电力、金融、通信等基础设施,广泛进入大众消费、共享经济和民生领域。

截至2020年底,国产北斗兼容型芯片及模块销量已超过1.5亿片,国内以北斗为核心的导航与位置服务技术创新持续活跃,国产芯片、模块等关键技术取得进一步突破,性能再上新台阶。

当然,中国独立建造的北斗系统,也同样为整个人类命运共同体缔造着科技的福音。诚如习近平在2018年11月向联合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国际委员会第十三届大会致贺信中指出:“中国愿同各国共享北斗系统建设发展成果,共促全球卫星导航事业蓬勃发展。”

实际上,北斗工程设计之初就定下了“三步走”计划——2000年年底,北斗一号系统建成,向中国提供服务;2012年年底,北斗二号系统建成,向亚太地区提供服务;2020年,北斗三号系统建成,向全球提供服务。

时至今日,北斗已经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亿级以上用户提供服务,相关产品出口120余个国家和地区。

另根据上述白皮书内容,北斗系统已在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应用,面向亿级以上用户提供服务。包括智能手机器件供应商在内的国际主流芯片厂商产品广泛支持北斗,国内华为、VIVO、OPPO、小米等品牌大部分款型均支持北斗功能。

到未来,伴随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深入发展和应用,结合北斗应用的多源融合室内外无缝定位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服务推广,必将越发成为产业融合创新的投资热点。

浩瀚星空里,北斗已然在太空构筑起了环绕地球的导航系统,30颗北斗三号卫星、15颗北斗二号卫星以及许多颗实验卫星、备份星共同在轨运行,它们守护着星辰大海,更服务着整个人类命运共同体。

 

致敬科研巨匠:传承新时代北斗精神

人类梦想追逐到哪里,就希望时空定位到哪里。人类脚步迈进到哪里,就希望导航指引到哪里。如今,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已成为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服务性能最高、与人民生活关联最紧密的巨型复杂航天系统。

北斗系统的缔造,离不开背后30余万名科研人员的钻研与探索,也正是这26年来日复一日的攻关克险,才培育出了“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的新时代北斗精神。

时任北斗三号工程副总设计师、卫星首席总设计师的谢军,就是北斗精神的践行者之一。1982年,谢军从国防科技大学毕业后,来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工作。30多载岁月,他与北斗团队的所有工作人员一样,把执著和热情都奉献给了祖国的航天事业。

谢军曾说:“航天事业的成功是一个团队的成功,没有个人英雄。”因为每一颗北斗卫星的上天,都牵动着卫星、运载火箭、运控、应用、测控、发射场等各大系统。一支技术高超、经验丰富的人才队伍,是北斗工程能够一步步稳健向前迈进的强大保证。

为了实现北斗系统的不断推进,知识转移和人才培养是不可或缺的一步。“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自助、“以老带新,传承经验”的帮助、“专业培训,注重实效”的辅助和“专业互补,共同进步”的“四助”,成为团队发展的重要策略。

在多年的北斗卫星宇航产品密集研制过程中,这支平均年龄38岁、老中青结合的团队经受了历练,前后有10余名卫星总设计师、总指挥、20余名副总设计师、副总指挥从这支队伍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的领军人物。

如今,发射场数星待发、总装厂房十余星在研、正在论证的多星已初具蓝图……正是本着“探索一代,研发一代,建设一代”的创新思路,中国北斗团队已经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北斗三号工程副总设计师、卫星首席总设计师谢军说,作为世界四大卫星导航系统之一,中国的北斗系统走出了自己独特的技术之路,也为国际卫星导航理论和体系建设贡献了“中国智慧”。

如今,站在科技的浪潮上,回顾中国北斗导航卫星26年来走过的历程,可以说,在国际导航竞技场上,中国北斗闯出了一条独特的探索、钻研、建设、发展之路。诚如北斗一号卫星总指挥李祖洪所说:

“北斗的研制,是中国人自己干出来的。‘巨人’对我们技术封锁,不让我们站在肩膀上。唯一的办法,就是自己成为巨人。”

(来源:人民日报、央视新闻、《北斗》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