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野生动物保护遇上北斗

2014.08.22 , 浏览次数: 5554

藏羚羊作为我国特有的物种,对维持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发挥着重要作用。藏羚羊处在濒危阶段,从最早的几百万只到上个世纪不到5万只,目前已超过20万只。但是由于藏羚羊一般栖息在海拔5000米左右的高原荒漠、冰原冻土地带及湖泊沼泽周围,条件极为恶劣且属于无人区,这也增添了藏羚羊保护工作的难度。

只有更好地了解,才能更好地保护。2013年藏羚羊科考工作在数据搜集和统计上大大改进,因为基于北斗芯片的北斗定位项圈给予了一臂之力。

北斗项圈项目首次用于藏羚羊研究

北斗项圈项目首次用于藏羚羊研究

此前2007年在对青海藏羚羊科考中曾经用过国外的卫星导航系统,不过信息传输4天发回1次。由于本次科考是在羌塘保护区,除了平均海拔5000米的考验,保护区面积达3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河南省的大小,藏羚羊科考工作难度十分巨大。再加上羌塘藏羚羊种群数量、迁徙路线复杂,4天1次的信息传输无法满足科研的需求。

于是,基于北斗芯片的北斗定位项圈被首次应用于藏羚羊研究,信息传输实现1天4-10次,迁徙期间每天发回10次信息,非迁徙时每天发回4次信息,信息内容包括藏羚羊所处的时间和地点。同时,定位精度也从原来的几公里精确到几米的范围。国家林业局科研专家指出,北斗定位项圈可以帮助他们获取更多、更精确的数据,有助于准确地掌握藏羚羊迁徙路线。

参与此次科研的北斗定位项圈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七七二研究所研发提供,七七二所研究员毕波介绍:“为了不影响藏羚羊的日常生活,北斗项圈重量不足1斤;同时,北斗项圈部件耐高温、极寒和防水,电池寿命可持续18个月-24个月。”

科研人员在15只藏羚羊身上配戴了北斗项圈,并对这15只藏羚羊以及所在的羊群的活动时间和范围进行实时了解和跟踪。当前,藏羚羊迁徙已经结束,科考工作也暂考一段落,明年同一时间羌塘藏羚羊会再次大迁徙产仔。国家林业局西北濒危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吴晓明讲道,科研人员将在接下来的1年半内,搜集更多有用有效的数据信息,对藏羚羊的活动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将逐步解开藏羚羊的迁徙之谜。

北斗对野生动物保护有三大促进

对于北斗芯片在藏羚羊科研工作的首次应用,动物保护专家对北斗在其中发挥的作用给予了高度的认可和评价。

参与此次科考的国家林业局西北濒危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吴晓明认为,将北斗技术引入到野生动物保护中,尤其是在科研人员无法涉足的极端环境和极端地区,北斗技术弥补了这种不足,能发挥重要作用。

“将北斗引入藏羚羊保护是一次非常重要的尝试。” 国际野生动物保护学会中国项目主任康霭黎指出,“利用北斗技术,可以对藏羚羊精细的迁徙路线做定量化的描述。青藏高原由于海拔的原因,成为特殊的封闭的生态系统。这个系统的物种也有唯一性,对藏羚羊的研究也是对全球野生动物的研究弥补空白。”

据介绍,目前在非洲和北美的野生动物保护中,已采用卫星定位。

北斗项圈采用的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在野生动物保护中,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与国外的相比有几个突出优势,毕波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一个是在精度上,其他卫星定位系统精度是在几公里范围,北斗可以精确到10米范围;二是在数据获取上,国内使用国外的卫星系统,需要定期上网下载数据才能获得信息,而使用北斗卫星定位,数据传输速度极快,能够实时获取定位信息。三是北斗是中国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从安全性等方面也可以消除一定的隐患。”

截至去年12月27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经覆盖亚太地区,发射卫星达16颗,到2020年将覆盖全球范围,发射卫星将达35颗。可以预见,今后北斗对野生动物保护将会大有所为。